渐进式延迟退休已正式确定。我们的退休年龄以后会怎么延?延到多少岁?什么时候开始延?需要交多久的基本养老金才可以领取退休金?下面由无忧才智的小优和大家一起理一理。
社会层面的要点解读
2024年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重点如下:
延迟退休的年龄:
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
延迟退休的措施: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
延迟退休的原因: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协调推进养老托育等相关工作。
延迟退休的新政策:
批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落实本办法进行补充和细化。
延迟退休的旧政策:
本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中有关退休年龄的规定不再施行。
公司层面的要点解读
对于企业来说,这一制度的改变有什么是需要关注的?
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实施,员工可以依法自主选择弹性退休年龄,员工法定退休年龄不再统一,这将导致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复杂性增强,企业需要根据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即员工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其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终止。因此,企业需要及时跟进员工是否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要求企业在管理上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信息系统。
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退休员工信息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退休员工信息管理制度,HR系统应能够有效掌握已领取养老金员工的信息,包括退休时间、养老金领取状态、返聘情况等。这将有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确保对退休员工的关怀和支持。
(2)劳动合同管理:
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现有的合同条款,增加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退休选择。例如,可以在合同中加入弹性退休条款,允许员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选择继续工作或按需续签合同。最后,企业应定期评估劳动合同的执行情况和适用性,及时更新合同条款,以适应政策变化和员工需求,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对企业HR系统的影响
(1)动态退休年龄管理:
企业HR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管理不同员工的退休年龄,根据政策规定,自动计算和更新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这意味着系统需要具备灵活的规则引擎,以支持不同性别和原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进行个性化的退休年龄设置。
(2) 弹性退休选项:
HR系统应支持员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或延迟退休的功能,记录员工的选择并进行相应的管理。这要求系统能够处理多种退休选项,并在员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提供相应的提醒和选择界面。
(3)合同与退休信息关联:
HR系统需要将员工的劳动合同信息与退休年龄设置关联,确保在合同到期或续签时,能够自动考虑员工的退休年龄变化,避免因信息不一致导致的管理问题。
附件:
1、男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
2、原法定退休年龄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
3、原法定退休年龄五十周岁的女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
4、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情况表
总结:
1、1976年以后的男性都是63岁退休。
2、1982年以后女性干部都是58岁退休。
3、1985年以后的普通女性都是55岁退休。
4、2030年前,最低社保缴纳年限是15年。
5、2030年起,最低社保缴纳年限逐步提高至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