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当前位置:首页 > 无忧动态 > HR管理:人本基石不可动摇

HR管理:人本基石不可动摇

管理员:无忧才智 发布时间:2016-02-03 20:39:41

当我们谈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六大模块背后深奥的专业术语,还是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定义与战略地位?是层出不穷的管理思潮与花样翻新的实战技巧,还是行业领头羊们高大上的制度标杆?管理的生态层次多样,其内涵也总是纷繁复杂,纵观2015,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新闻与信息如万花筒般让人眼花缭乱,但无论涉及管理的哪个层面哪个模块,唯有屹立在“人本”的基石上,看上去很美的措施才不会失去光彩,高深的战略才不会沦为空谈。


特殊天气条件检验雇主品牌含金量

新闻一:

201512月,华北地区持续数日的雾霾令人心惊。121日,阿里音乐董事长高晓松发布微博称,将自掏腰包,给当天坚持上班的阿里音乐北京员工每人发300元沙尘雾霾补贴。当天,该条微博就获得5000多个赞。在北京发布雾霾红色预警之后,高晓松又发布微博,公开了阿里北京分公司宣布给员工放“雾霾假”的通知。

———搜狐资讯2015-12-08


新闻二:

“为各位小伙伴身体健康考虑,公司决定,1231(周四)放雾霾假一天,大家可不用到公司上班,自行安排手头工作……以后如遇雾霾橙色预警,公司即启动雾霾假放假机制,不再另行通知。”2015年年末,成都市某广告公司在内部贴出的通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华西都市报》2015-12-31


评析:

面对会对员工健康与安全构成威胁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作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交出了令人赞叹的答卷:20127月下旬北京遭遇暴雨期间,以及当年8月上海遭受台风侵袭期间,这两个地区的许多企业都提倡员工在家办公。即使是“雾霾假”,也不是2015年才出现在公众面前。早在201312月初,由于当时上海雾霾横行,联合利华上海办公室就允许近2000名员工在雾霾最严重的129日在家办公一天。

这些企业的做法,或许是源于他们对风险管控这一概念更具包容性的认识,或许是源于他们更先进的弹性工作理念。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特殊环境下的员工健康和安全保障,是正视雇主责任内涵和建立雇主品牌的体现。他们所秉持的态度和实施的措施,正日益成为舆论的期望和立法的方向。

201512月,《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4.7%的受访者提倡在雾霾天应对一些特殊工种给予补贴,52.6%的受访者认为应实行弹性工作制,39.6%的受访者认为应休雾霾假。而在地方立法上,201551日实施的《宁波市特殊天气劳动保护办法》就规定,遭遇雾霾等特殊天气,除必要的公共保障、公共服务和抢险救灾等直接保障城乡运行的用人单位外,其他用人单位应当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停产、停工、停业等措施。

从这个意义上说,雾霾假的“先行”并非这些企业超前,而是因为其他企业的滞后。


当员工成为盟友

新闻一:

2015415日,房地产企业万科出台《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称将拿出3亿元,支持司龄超过2年的内部员工辞职创业。创业项目的范围必须符合万科的“城市配套服务商”生态系统建设理念。

———《中国经营报》2015-04-26


新闻二:

1118日,乐视控股集团正式启动了全员股权激励计划。根据该计划,乐视将拿出原始总股本的50%作为股权激励总量给予员工。获得这一股权激励的门槛条件为:在上一个考核期绩效为B及以上的正式员工;对乐视生态文化、价值观、愿景高度认同;在职期间无重大违规、违纪、贪腐等行为。

———腾讯科技2015-11-18


评析:

里德·霍夫曼在《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中提出,在当下,雇主与员工之间应当从商业交易转变为互惠关系,应当打造公司和个人相互投资的工作模式。只有雇主与雇员结为强大的联盟,员工、团队、企业,乃至整个经济才能繁荣发展。

这一观点已不仅仅是存于书中的前沿理念,也不再仅仅是出现在世界名企管理实践中,中国企业也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这一管理模式。除了新闻中的几家企业之外,海尔、华为等中国本土企业也都有类似的做法,或提供创业平台,或分享利润收益,或提供长期激励,异曲同工的是他们的理念:从组织架构、激励机制着手,用捆绑成长、分享收益的方式,激励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各层级各部门员工,解决转型升级当中最关键的“人”的问题,获得更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当然,无论是致力于雇主与员工关系的变化,还是企业本身的转型,其最终效果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予以评价,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各种弊端和遭诟病。比如,就有业内人士质疑万科的做法是变相裁员;也有人批评称,乐视的全员持股作为一种要付出很大成本的激励方式,不应成为一种普遍享受的福利。

但若初衷是善意而积极的,何妨且行且完善。


移植孝文化温情还需适度

新闻一:

2015520日,海信集团把这一天定为“海信父母感恩日”。当天,24名海信一线员工的父母在自己孩子的陪伴下参观现代化的生产线,并被请到了海信大厦总部受到了管理层的问候,收到了温馨的礼物。海信集团表示,从2015年起,公司每年都将请一线员工父母到集团做客。

———《青岛财经日报》2015-05-21


新闻二:

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家民营公司自2012年起设立孝顺金制度。公司从员工月薪中扣除10%(未婚员工)或5%(已婚员工)作为孝顺金直接打入员工父母(岳父母、公婆)账户。

———《广州日报》2015-10-13


评析: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弘扬“孝文化”,不仅仅是创新员工关怀方式这么简单。《人力资本管理》20151月份发布的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家人的意见会左右他们的离职决定。显然,让员工的父母家人感受到企业的温情,能够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另一方面,将“孝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将家庭伦理移植到职业伦理中的同时,企业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让他们将对家庭伦理的认同和忠诚移植到职业伦理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中的两家企业的出发点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并非中国企业独有的特色。在许多世界名企中,同样有类似的管理行为。比如谷歌、微软等企业中已成定例的“父母日”“企业家庭日”,其规模之大、活动之丰富,已成为行业标杆。

但当我们纵观企业在这方面的众多具体案例时,可以发现,掌握“度”是决定这种伦理移植能否“成活”的关键。如果将本应春风化雨式的感化扭曲为强制行为,伦理移植就成了令人不快的道德绑架。新闻中的广州企业“直接扣除员工工资给父母”的做法在网络中遭到质疑和批评,正是源于此。

实践中当然有更充满温情,又能达到教育作用的管理方法。20133月,凡客诚品旗下快递企业如风达公司拨出专款,特别设置了“尽孝工资”,直接发给员工父母。还有网友提出,自己所在企业采取员工自愿给父母转账,年底凭转账凭条报销的方式。其实,在总的成本支出上,这些企业与新闻中的广州企业也许相差无几,但带给员工的感受却会大不同。


情绪引导何妨植入日常管理

新闻一:

20154月的一个清晨,宁波市公交388路驾驶员徐杰,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总调室考勤机前刷卡签到。不过,他签到的方式非常特别,可以根据自己心情和身体状况选择是否上班。

据悉,这种签到方式叫“情绪签到”,自2012年开始实行,主要是为了防范司机带负面情绪开车,确保公交行车安全。

———中国新闻网2015-04-16


新闻二:

2015年大学毕业的杨小姐入职重庆市一家网络公司,担任程序员鼓励师。

杨小姐最近刚接手的任务,是辅助程序员完成产品交付,包括测试网站后向程序员反馈问题、客户提要求时帮助程序员疏解压力,以及帮助程序员与客户沟通产品信息。

———《第一财经日报》2015-10-29


评析:

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员工心理和情绪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指征。但是,怎样的情绪管理方式最好,却是在管理实践的探索中慢慢凸显轮廓的。

近年来,为了拥有健康、高效的员工队伍,许多企业纷纷引进EAP(员工援助计划)。但也有专家指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由企业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引发,并不是靠外部专业人士的心理疏导便能奏效。换一个角度说,企业只有将员工心理需求的满足、健康心境的引导作为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的一部分,才是创建良好的职业心理保健平台的最好方式。

新闻中的这两家企业的做法,是当下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植入情绪引导和心理疏导的典型体现。据报道,在宁波公交公司,公交车司机如果在情绪签到的系统中填写了“心情糟糕”或“身体欠佳”的信息,公司会对当事公交司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待不安定的因素排除后再上岗。而程序员鼓励师的出现,则让有特长的人员帮助员工分担心理压力,同时也帮助企业顺畅管理和运营的流程。此类情绪干预和心理疏导,不再是一个单独设立的项目,而是与企业管理的流程配套实施、相辅相成,这的确是一种进步。

当然,人力资源管理总是不断进步的,新闻中两家企业的做法,也仍然有提升的空间。我们期待更多企业提供更具创新性的实践。


社交平台双刃剑怎样不伤人

新闻一:

20154月,广东韶关东华禅寺的一则题为“我佛要你!”的招聘启事通过微信发布。仅仅几天,阅读量就超过110万人次,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超过4000份简历。

———人民网2015-04-10


新闻二:

201510月,某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受理了一起新奇的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者李某状告其所在公司拖欠工资。而公司负责人则称,公司已在微信上通过发放“红包”的形式把工资发给该名员工。但在质证时,李某的手机上却无收到“红包”的记录。因公司其未提交有力证据证明发放过工资,员工的请求被支持。

———《河南工人日报》2015-11-16


评析: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互联网+”的深入,许多企业也将管理的触角伸到了社交平台。而这一新的管理工具,运用得好,的确使管理如虎添翼,而运用失当,则给企业添堵。上述两则新闻就是“冰火两重天”的典型例证。

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在社交平台上爱恨交织,职场人也对成为管理工具的社交平台左右为难,因为它让职场人面临私人空间被挤占、被监视的风险。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企业要求员工将企业的宣传微信转发至自己的朋友圈中,否则一律扣钱;有企业领导要求下级加自己的微信遭拒,竟炒了该下属的“鱿鱼”……

网络社交平台正处于发展中,本身就不完善,引发了社会管理中的诸种问题,企业管理者和职场人所遭遇的尴尬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但是,当社交平台被纳入管理的视野,企业毕竟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尽量减少社交平台对于劳资双方的负面作用。例如,在合法的基础上适用社交平台工具,做好社交平台的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理解法律对于电子数据使用的限制性规定,并在平等协商、尊重隐私和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激励员工分享自己的社交平台资源。这样一来,双方对于社交平台的失控焦虑会缓解很多。

说到底,社交平台是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最终还是取决于管理者的理念和管理技术。


“加班”是戕害劳动者的帮凶吗

新闻一:

2015324日,36岁的深圳某IT公司员工张斌被发现猝死在公司租住的酒店卫生间。而当日凌晨1点他还发出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事件发生时,张斌正在参与公司某项目的封闭开发。张斌的家属表示,他经常加班到凌晨。

———《南方都市报》2015-04-07


新闻二:

20157月底,中智外企服务分公司发布的调查显示:每周回家吃饭4次及4次以下的白领占53.3%。有39.5%的白领表示,“工作忙、应酬多”成为不能回家吃饭的主要原因。有96.98%的白领表示“鼓励员工回家吃饭的企业值得尊敬”。

———中国青年网2015-07-27


评析:

近年来,职场人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工作与生活极度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为舆论所重视。

20154月,《南方都市报》的调查显示,过半职场人士表示自己每个工作日都需要加班2-4个小时。在加班理由中,61%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太多,不加班就干不完。

不久前,《劳动报》通过微信平台发起的调查显示,有68%的网友表示所在单位存在隐性加班的情况。

中山大学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显示,超过60%的加班雇员是“自愿加班”。

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加班本身不是问题,让劳动者吃哑巴亏的超时加班、隐性加班、“自愿加班”才是大问题。这是某些企业长时间工作文化、成本至上理念和恶性竞争意识的产物。

随着劳动者工作与生活平衡意识的日渐强化,毫无节制的加班,更凸显出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管理水平上的低下。追求暂时的成本效益,而不顾长时间工作带来的思维惰性和职业倦怠,最终会对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凝聚力造成损害。

20154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要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当企业中员工是否加班的意愿被尊重、加班的补偿需要被保障、加班的时长被限制时,加班才是正常的职业劳动付出和必要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戕害劳动者健康和经济权益的帮凶。


沟通本不应缺位

新闻一:

201525日下午,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清算解散,并突然通知与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突袭”式解散,西铁城方面称“事先通知会影响工人情绪和生产”。对于此次解散,企业方面表示已报备相关部门,对于员工的赔偿,也按照法定的“N+1(以工作年限计算的经济补偿+1个月代通知金)”标准给付。

28日,厂方决定多补偿1个月工资(即N+2),最终与大部分员工签订了解除合同协议。

———人民网20150210


新闻二:

2015314日,数百名身穿工服的美的集团员工停工,聚集在位于顺德的美的集团总部大楼前。他们表示,春节放假期间的工资一点儿没有发放,导致2月份的底薪发的比平时少很多。

318日,美的集团回应称,事发当天,工厂与员工分组召开座谈会,对相关事宜予以说明,之后停工的员工均已回到生产岗位。

———《法治周末》2015-03-25


评析:

这两起事件中的企业,相同的一点是,都是在群体性的劳动关系纠纷发生后,才通过解释、沟通甚至让步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这种沟通的功夫能做在纠纷发生之前,会不会整个事态会有完全不同的走向呢?

需知,广州西铁城解散,在完成了报备和制定合理补偿标准的情形下,本无可厚非;而美的“欠薪”事件,其实只是财务上出了一点纰漏,更非故意。但协商和沟通机制的欠缺,却在企业方和劳动者之间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一旦在员工关系处理上有了失误,平时的隔阂便会放大成为猜疑和对立,使事情的进展向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方向滑去。

其实,对这些企业来说,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历年来在见诸报端的诸多群体性事件中,被采访的劳动者们普遍都会认为用人单位的蛮横、霸道(而不仅仅是自身权益受损),是引发劳资冲突的重要因素。员工关系无小事,但协商和沟通却能使大事化小。它会给员工带来情感方面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期待,企业对程序的尊重会得到员工的配合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包括集体协商、内部劳动争议调解等在内的沟通机制一旦建立,能够在日常管理中提供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平台,扑灭可能窜出的“火苗”。


没有尊重谈何管理

新闻一:

201599日,沉阳铁西建设大路与爱工街路口广场,一家火锅店的员工跪地磕头,高喊:“感谢某总,给我工作!”

———东北新闻网2015-09-10


新闻二:

20153月,江苏常州某网友称,自己与同学在学校安排下到当地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实习。在岗前培训中,公司要求他们清洗厕所,检验清洗是否达标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否能把清洗后的厕所里流过的水喝下去。该网友与其同学拒绝,企业工作人员当场向他们表示,不照做就马上走人。

———《新闻快报》2015-03-30


评析:

从性质上说,这两家企业的做法已经不能仅用“严苛”来形容,他们侵犯员工人格尊严的做法,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当进一步查询相关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指责不断,近年来,类似这种践踏员工尊严的管理方式,诸如命令业务完不成的员工跪行、上班迟到抽耳光等新闻仍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事件中用人单位的说辞也是惊人地一致,几乎都以“用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增强员工执行力”为借口。这实在引人深思。

始作俑者当然是某些企业管理者的无知和粗鄙。这些管理者秉持由强势地位带来的优越感,将员工接受一些践踏人格的规则当作其能承担挑战的职业素质条件。

推波助澜的还有某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和培训机构。他们以所谓西方军校奉行的行为准则为噱头,改编了一些毫无来由的“励志故事”,大肆宣扬愚忠式的企业文化理念。

他们本应深谙管理之道,却对管理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他们不理解管理的权力应该仅仅涉及劳动力的使用本身,并不能施加到有独立人格的劳动者的其他行为上;他们不理解,业绩的上升应该用积极的手段来实现,而不是用简单地强制员工自我惩罚的行动来实现;他们更不理解,只有真诚才能凝聚人心,做作和强势只会沦为笑柄。

没有尊重,何来管理。某知名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求职者选择雇主时考量的诸种因素中,“员工尊重度”的重要性超越“薪酬福利”,跃居榜首。在这样的趋势下,畸形的管理思维和行为迟早要被淘汰。



有兴趣了解更多?想找高薪工作?

欢迎关注我们,还能微信找工作!

微信公众号名称:无忧才智猎头公司

微信公众号IDwylietou

咨询电话:400-030-5630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440300100111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2021173612号
Copyright © 2023 深圳市无忧才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